当前位置: > 论文中心 > 教育论文 >

农村职业教育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2)

时间:2015-01-12 14:13 点击:
1.4就业困难。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学生择业困难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受制于落后的思想观念,师资力量又非常的薄弱,再加之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普遍

  1.4就业困难。就业是职业教育的培养方向,学生择业困难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滑坡的重要原因。受制于落后的思想观念,师资力量又非常的薄弱,再加之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脱节,农村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普遍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现象。社会经济进入转型期后,产业结构出现大幅调整,劳动力市场对人才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更加加剧了职校毕业生的就业困难。这对职业教育造成了恶劣的示范效应,使得教育规模与学生数量出现了局部锐减现象。

  1.5体系弊端。职教体系的不完善是导致农村职业教育质量滑坡的内在原因。我国农村职业教育起步较晚,直到八十年代初期才开始大规模兴起,而且从一开始就遭遇了生源不足的生存压力。在过去三十多年中,国家教育体系规划过多侧重于普通中等教育的发展,而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力度不足,导致职业教育体系很不完善。这导致农村职业教育难以供给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人才,也难以满足公民的就业前教育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的教育需要,甚至连中职教育与高职教育间互相融合的运行机制都不够健全。这导致九十年代末以来职业教育下滑萎缩严重,截止2000年未能接受职业教育的城乡初中毕业生人数就已高达840万人。

  综上,农村职业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是几种合力作用的必然结果。而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对人才的多层次需要,农村职业教育还将面临着很多机遇及挑战。如何正视挑战、抢抓机遇、促进农村职业教育健康发展,已成为一个摆在农村职业教育管理部门眼前的十分严峻的课题。

  2.农村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的对策

  若想摆脱眼前的发展瓶颈,成功走上健康的发展道路,管理部门就要根据农村职业教育的自身特点,切实转变办学观念,抓住时代机遇,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将提高素质作为教育本位,将技能培养作为教育核心,将市场需求作为教育导向,从实际出发探索适应时代发展的办学育人新出路。

  2.1灵活办学。育人方式要根据形势发展,采取灵活手法善于推陈出现。具体包括:

  2.1.1办学形式灵活。很多农村职业学校依然沿用传统的融教堂式、填鸭式、守株待兔式于一体的单一办学旧模式,这并不适合职业教育特点,更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为了求得新形势下的更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需要主动出击,积极寻求突破口,采取多种形式进行多样化办学。

  比如,一些学校采取“长短结合”的办学方式,即办好全日制学历班的前提下,应经济发展的市场需求开办各类短期就业培训班和实用技能培训班。这种教育方式以长班求稳,以短班促活,针对性强、见效快、教育成本低,很容易为农民子弟接受。另一些学校则把课堂搬到农村的田间地头之上,将讲座和实操相互结合,向农民实地传授实用技能,这种“流动办学”也有立竿见影之效。目前流行的所谓“联合办学”则利用厂矿企业、外劳公司等社会资源,针对性培养定向人才,既能弥补办学条件有限之不足,又能增加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和学生就业渠道,达到了互惠互利、优势互补的目的。

  2.1.2专业设置灵活化。学校的专业设置要坚持立足市场实际,坚持专业技能实用,坚持取得市场实效。农村职业学校要围绕当地经济建设状况与社会发展战略规划,立足当地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与当地经济建设、支柱产业、骨干企业相结合,以市场所需人才为导向,灵活大胆地改进专业设置,建立起“立足当地、面向市场”的动态专业体系。既要批量培养出可以为当地的经济建设进行劳动服务的永久性实用技术人才,又可以根据境内外劳务市场的变化开设第三产业方面的应急专业,根据市场发展培养出社会实际需要的专业人才。

  2.1.3学历学制灵活化。农村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适应市场变化、满足市场需求的实用性人才,因此学历学制设置不宜过于死板,而要根据实际情况保持弹性。学历教育班要打破传统普高教育的学制固定、教材统一等模式,做到灵活实用。学制安排上可以从行业和企业需要出发,根据技术培养的精度要求与难度特点,采取宜短则短、宜长则长的弹性办学模式。对要求较高的高精尖技术人才,三年四年也不算长,对要求较低的普适性技工,一年两年也不算短,关键在于针对专业特点与培养目标层次保证教育质量、注重实践教育。在教学中,把学历教育延伸到学生离校之后的工作中,把课堂教育拓展到学生日后的工作岗位上。通过缩短学生成才周期,节约学生教育成本,提高学生技术技能,增强学生市场适应力,来实现学生“学习、实践、创收”三项并举的目标。

   论文榜(www.zglwb.com),是一个专门从事期刊推广、投稿辅导的网站。
本站提供如何投稿辅导,寻求投稿辅导代理,快速投稿辅导,投稿辅导格式指导等解决方案:省级投稿辅导/国家级投稿辅导/核心期刊投稿辅导//职称投稿辅导。


栏目列表
联系方式
推荐内容
 
QQ在线咨询
投稿辅导热线:
189-6119-6312
微信号咨询:
18961196312